邹锋:崖柏是美的?还是丑的?

崖柏是美的?还是丑的?关于这个问题,实际上喜爱崖柏的人群也是有着不同看法的。一部分人认为:崖柏是美的,自然奇特,且美的古朴沧桑;另一部分人则认为崖柏是丑的,造型是古怪的,色彩也是阴暗的,形态甚至有些狰狞恐怖。也还有一部分人这样描述,初看崖柏,总的感觉是震惊的,会被触动的,也是不可思议的。

邹锋:崖柏是美的?还是丑的?

但是,无论认识上的美与丑,虽然看法与视角不同,爱柏人的共识是,大家都是喜爱崖柏这样兼具“美”与“丑”的自然精灵。

崖柏之“丑”是大众审美的偏爱

崖柏如果是“丑”的。

我认为崖柏之“丑”,绝非世俗社会中所谈论的“丑陋”和“难看”之意;崖柏的“丑”,是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形成的百折不挠,傲然挺立的另一种生命姿态,它是“风骨”、“高格”、“品味”的代名词。

在当下的现实生活中,无论是中国绘画和书法,还是园林置景,我们依然随处能够看到大众对传统中华文化中“病梅”、“枯树”、“怪石”等等,这些非常态的、怪异的,以“丑”为美的艺术形式的偏爱。

邹锋:崖柏是美的?还是丑的?

关于“丑”的艺术,在赏石方面历史上曾有记述。如:宋四家的苏轼就曾提出“石文而丑”的丑石观点,用一个“丑”字,点出了石之神韵,同时也概括了自然中石头的万千姿态;而同时代的书法家米芾,以“风樯阵马八面出锋”的书法造诣,刷新了古人对书写的认知,关于赏石他提出过“廋、漏、透、皱”的著名的“相石四法”,提炼出了关于观赏石的造型特点,以及如何来研判一个有艺术价值的石头。苏轼与米芾以“丑”为审美的原点,共同奠定了中国赏石的基础理论。

崖柏是“丑极”到“美极”的审美转换

刘熙载在其《艺概》中曾对美丑之间的关系作过多维度的研究,创造性的提出了“丑极即美极”的美学命题。他说:学书者始由不工求工,继由工求不工。不工者,工之极也。《庄子·山木篇》曰:“既雕既琢,复归于朴。”善夫!怪石以丑为美,丑到极处便是美到极处,一“丑”字丘壑未易尽言。

邹锋:崖柏是美的?还是丑的?

刘熙载的“不工之工”说的是从摹写到随性书写表达的境界;而庄子的“复归于朴”是回归自然和初衷的表达,强调的都是事物的对立统一关系,强调的是“自然”和“本真”,强调的都是自然而然,朴素恬淡之美。

关于崖柏之“丑”,它在造型上与赏石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地方,但是,崖柏又有着它独特的审美之处,那就是崖柏的造型变化更加纷繁复杂,变化多端,多姿多彩。

“丑”在根艺中的审美价值

关于根雕根艺之美,讨论的人和赞美的人都大有人在,而关于“根之丑”也不乏有相关研究。颜友山先生在“根之丑与根艺丑角创作谈”阐述了他对“根之丑”的主要观点,他认为,:根之丑不同于生活中的丑,它是根艺作品的主要特征。他说:由于自然生长环境的不规则性,从而产生了怪异多维的固态根料。那些虫蚀毁损的坑洞,疤结瘤块,扭曲的线条和纹理,畸形的残干怪枝,斑驳陆离的色相,它们蕴含着不同的美的信息,它给予创作者冲动激情与灵感,事实证明,凡是好的根艺作品都离不开根之丑。湖南陈腐去先生在“谈丑在根艺中的审美价值”一文中,在谈及陈腐去先生的文章时,他用了“颇有新意”四个字来概括,他认为,所谓“新意”是指能够突破旧框框而在“丑”字上做文章,过去谈根艺总是围着“美”字转,很少对“根之丑”在美学意义上进行探讨。他认为:“化丑为美”的“点金术”在根艺中很普遍,差不多件件都应用,如应用根之洞穴、疤结、裂纹以产生迎仰顿挫、虚实相生之美;应用瘤块、扭曲线条以产生飘逸流畅、厚重敦实之美等等。而这些就是按照美的规律对“丑”进行的改造,从而重新获得美的形式。

邹锋:崖柏是美的?还是丑的?

相关讨论还有很多,在此不一一枚举。

我一直认为崖柏艺术既不能归为“根雕”,也不能将其归类为“根艺”。

崖柏从产生到被关注,乃至于今天的发展,都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它常常是自然物的代表,它所兼具形、色、味都是在自然界长期形成的,作为自然物的崖柏,由于其形态各异、纹理多变、色泽丰富、因此它是根艺创作的绝佳材料;而将它归类为根雕的理由,则是因为有很多崖柏材料经常被雕刻艺术家当作创作的媒介来使用。

邹锋:崖柏是美的?还是丑的?

如果我们将根艺理解为对“自然美”的凝练和追求;那么,根雕也就是对“艺术美”寻觅与探索。在艺术的世界里,美与丑都是主观的判断,美丑都是相对的。总的来说,崖柏之“丑”,是美与丑相互依存和转化、相互统一的结合体,这种“丑”的美学观点是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学思想一脉相承的,它是在几千年的审美过程中,中华民族逐渐形成的对“丑”的辩证认识。

崖柏之“丑”,是丑到极处,便是美到极处的体现!

参考文献:

1. 徐志兴,美丑论——浅析“丑极即美极”的美学内涵,《春华秋实——江苏省美学学会(1981—2001)纪念文集》,2001-06-30;

2. 颜友山,“根之丑与根艺丑角创作谈”,《花木盆景》1997年第4期;

3. 陈腐去,“谈丑在根艺中的审美价值”,《花木盆景》1998年第3期;

4. 张宁,“太湖丑石之丑及其象征意味”,《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4年第4期。

 

——原创发布:邹锋,北京雅柏艺术院

1,313 次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