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宗梁–让树根回归自然
三四月份,草长莺飞,位于浙江开化的根宫佛国早早响起了悠扬的钟声,这里伫立着三座汉唐古建,供养着几千件大型根雕佛像,让常常陷在“钢筋林”中的文明人少一份躁动,多一份安宁。对于常年生活、工作在这里的储宗梁来说,更是乐得如此,不仅能够跟相识十多年的兄弟一起共事,还能从事自己喜欢的行业。
从此前的老子馆、七十二贤馆,到后来的八百罗汉、中华民族馆,根宫佛国近年来新规划的古建少不了储宗梁及其团队的工作,“我们团队里每个人都有各自的特长,有的人负责规划设计,有的人负责打坯修光,一个人的想法不够周全,有时三五个人讨论才能有新思路,一整条脉络下来,每个人都在交流、互动。”
当被问及为什么会喜欢上根雕时,储宗梁自己也一时语塞。他只是说:“农村长大的小孩子,家里人总有个朴素的期望,就是能学一门手艺”。幼年的储宗梁对木头、树根有着浓厚的兴趣,每次来到乡间田野,看到奇根怪枝,都能让他如获至宝,拿在手中把玩半天。
“我从小动手能力就比较强,一有空就自己上山挖木头,然后把它做成自己喜欢的小玩意,后来遇上根雕,也算是一种缘分吧”,储宗梁说。在自身爱好的驱使下,从学校毕业后,他自然而然地选择了从事根雕行业。
储宗梁出生在浙江安吉,安吉一直有着“竹乡”之称,可事实上,跟开化、东阳、嵊州等地相比,安吉本土的雕刻产业并不发达。不过储宗梁的叔叔储茂清是当地少有的根雕艺人。而叔叔也成了褚宗梁根雕之路上第一个启蒙者。
“根雕与其他雕刻都不同,因为每件根料都不一样,即使有设计图稿,有了构思,也不可能原样照抄,树根是千奇百怪的,只有顺应树根,再结合自己的想法和技艺,才能最好的发挥一段树根的价值,而这也是根雕最大的魅力。” 这是储宗梁对于根雕的第一印象,而时至今日,他依然是这么认为的。
结识根雕大师刘小平是储宗梁根雕之路的转折点。十多年前,一次偶然的契机,储宗梁认识了赴安吉采购材料刘小平,并被他纳入门下,带到杭州学习根雕。对于年轻的储宗梁来说,这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最系统的学习根雕还是在杭州那几年,从最简单的人物雕刻开始学起,再学习其他触类旁通的技艺”,储宗梁回忆道:“师父的悉心指导对我的帮助非常大,现在想来,也是十分感激”。
回忆起学徒生涯,尽管有着名师指点,但生活上却并不轻松,“当时要学的东西很多,除了根雕以外,还有国画、石雕乃至于其他的雕塑专业,几乎一切相关的门类,都要接触或是学习”。师父刘小平虽然平时和颜悦色,与学生们亦师亦友,但做起正事来却是丝毫马虎不得。但也正是这份严厉,为储宗梁的根雕技艺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随后的几年里,储宗梁走南闯北,又和几位师兄弟赴云南腾冲打拼过几年,各地的奔波虽然辛苦,却也让他技艺一日千里。然而,让他觉得最具幸福感的,还是在根宫佛国的这几年时光。储宗梁告诉我们,对于根宫佛国的人来说,根雕不仅是一份工作,更是生活的一部分。
来到这里,时时刻刻看得是根雕,想得也是根雕,每天都会有新想法。“有时一块根料放一两年都没法下刀,因为想得越多,敬畏也就越多,每块料的表面纹理、内在肌理都想考虑进去,想把作品雕琢的完美。”
原来的腐而不朽,千奇百怪,转眼就是人间万象,美轮美奂。这样的根雕艺术,是天人合一缔造的神奇。“根雕需要创作者的随机应变,因为每种根料都不一样,只有对每一种根料都烂熟于心,才能对它有更为深刻的理解和醒悟,艺术才能水到渠成。”
自身的想象力是有限的,而根的形态、纹理却是无限变化着的,这也督促着储宗梁不断学习,不断充电。如今,储宗梁从事根雕行业将近二十年,但他依然用小学生来形容自己,他说:“只不过以前是老师的学生,现在是大自然的学生”。
艺术越是深入,越是不能按部就班。储宗梁告诉笔者,根艺与国画中的泼墨相类似,需要创作者的思考和理解。他认为,雕刻技艺可以死记硬背,作品的外形也仅是供人欣赏,一件根雕作品,最重要的是传达出其中所包含的思想,这需要创作者长期的积累,也需要超拔的见识。“就好像每块根料上面一定有空洞、结疤或是不易雕刻的地方,有的艺人面对这些会直接切掉不用,有的艺人能很好的藏拙,然而更优秀的艺人会想办法把这些材料上的不足与创作主题结合起来,把一块材料用到极致,这才是真正的化腐朽为神奇。”
然而想做到这点却并不容易,除了自身技艺以外,还需要博采众长。储宗梁说,平时在工作中除了根雕以外,竹雕、石雕等也偶有涉及,不同的材质有不同的乐趣,接触得多了,考虑的也会周全一点。而为了让自己的作品能够被人更好的欣赏,他也希望能在构思和创意上多下功夫,
苍天大树凋零成树根,也就意味着它们大自然的生命结束了,然而根雕艺人通过他们巧夺天工的技艺,却让这些枯根古木以另外一种方式延续下去,储宗梁说:“我对根有一种别样的情怀,要让根雕来于自然、回归自然,最终完全融入自然。”
——推荐发布:崖柏狂人
1,268 次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