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雕与根艺的“似”与“不似”
中国传统的雕刻艺术史源远流长。远在战国时期就曾有优秀作品传世,代表作圆木雕刻漆木梅花鹿(战国晚期,曾乙侯墓出土),根艺作品“辟邪”(战国晚期,马山楚墓出土)等等。其后经历代工匠不懈之努力,传承与发展,雕刻技法日臻精湛,作品造型日趋完美。时至今日,商品经济日趋发达,传统文化兼具新的时代特征。本文撷取民间流传最广的木雕和根艺为例,在各方面比较两者的异同点。
流派之分
我国木雕分布之广,种类之繁,堪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名声之大莫过于“四大名雕”,东阳木雕、乐清黄杨木雕、福建龙眼木雕和广东金漆木雕。四大流派历经数百年的发展,逐渐形成各自工艺,风格迥异,各领风骚。东阳木雕,源自宋代,长于雕刻,图纹精美,构思精巧,昔以民间建筑家具雕饰成名,后以行销中外纯商品性艺术品为主,有“雕花之乡”之誉;乐清黄杨木雕成名于清代中期,以雕小型黄杨木陈设品为主,蜚声中外;福建龙眼木雕起于明初,巧借龙眼木树根和树身特有之天然疤节,人物为主,花果鸟兽次之,天然逼真;广东金漆木雕可溯唐代,樟木为料,上漆贴金,庙宇、祠堂、豪宅、华厅装饰为主,华丽典雅。后起之秀又有曲阜楷木雕,南京仿古木雕、苏州红木雕、剑川云木雕、上海白木雕、永陵桦木雕、泉州彩木雕等等,地方特色鲜明。
根艺是一门巧借自然的艺术形式,三分人工,七分天成,无法像其他艺术形成流派,只能依据表现形式和内容分类。大致可分根艺美术品、根艺装饰品和根艺实用品三类,其中根艺美术品又有树根雕、竹根雕、根造型、根贴画、树皮贴画、根书法、木纹画和树瘿作品之分等。
取材之异
宅第木雕取材以樟、柏、梓、椿、榧、银杏、杉树为主,家具木雕则以红木、紫檀、乌木和楠木贵,艺术作品又有黄杨、龙眼等之分。因流派异,东阳木雕用材要求木质坚韧、质地细腻、木色纯洁;乐清黄杨木坚韧光洁,纹理细腻;龙眼木雕则虬根疤节,姿态万端;金漆木雕优选樟木或银杏、冬青等不易腐朽木材。
根艺追求“与天同创”,根的要求变化多端,形态各异,以给创作者留下更多的遐想空间:越朽越好,前提是“朽木可雕”;越盘根错节越好;越受压迫长得曲曲弯弯越好。尽管追求古和朽,为求保存长久,根艺材料宜选质量高、密度大为佳。像榕树这种木质疏松水分充足的树木就不宜作根艺原料。为防根材变色、变形、腐朽和开裂,创作之前需干燥、去皮、防菌防虫等。
创作技法
木雕的创作一般经凿坯、细刻、磨光、揉漆等流程。从创作方法上可分三种:
一定规格的板材上自由选择创作主题。用大量的切削雕凿去实现最终的艺术效果。要求在创作构图上强调整体性、牢固性。舍弃支离破碎的细节,突出木材肌理,展现木纹条理,宜静不宜动,宜大不宜小,追求浑然一体的效果。东阳木雕创作上多采用此法,纸上绘白描图案,覆板上或劈或刻,经粗坯,细坯,修饰后,抛光上漆。能雕善画、功底深厚、技艺超群的老艺人却可以不用起稿,直接斧劈凿刻;亦可一边听人吟诵,一边凭记忆迅即成画稿,再雕凿。可惜现在胜任者甚少。
依据材质的形状或纹理雕刻。创作者顺其自然,凭直觉和想象赋予材质内容,深思熟虑后即刻下刀。龙眼木雕就常用龙眼木根部或节疤,雕刻成天然根状,或以香火烙成腐蚀疤节,再刻成人物、飞禽、走兽等。作品的成败往往取决于创作者的艺术修养和艺术技巧。
人工或机械地堆迭粘合木块木片进行雕凿。此法可随意增加木头的体积,大大减少切削木料的功夫,节省大块原木。不同颜色的木料堆迭粘合起来,外表经雕凿后,会呈现出清晰美妙的装饰性木纹,使作品产生独特的艺术效果。
由雕刻技法表现形式又有圆雕、透雕、浮雕等之分。圆雕:也称六面雕,如屋椽,呈实体状。透雕:也称镂雕,如格扇,呈镂空状。浮雕:凸显主题,如屏风,呈不漏明单面雕状。
根艺创作经选材、构思、加工、上色、打磨抛光、上漆等过程。
根艺有别于木雕之最大不同在于整个创作过程中都要巧借自然。创作者在尊重树根或竹根自然形态美的前提下,匠心独运,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性。除对局部作少量的修饰和必要的雕琢外,重点应放在巧妙地利用根的自然形态上,如节、枝、疤、痕、瘤、须、纹理、色泽等,使根的天然特点和神韵在已确定的艺术形象中得到合理和充分的体现。三分创作,七分天成。在这种创作思想指导下,因材施艺,因势利导,进行取舍、雕琢、磨制等一系列加工,做到妙手天成,“天人合一”。竹根雕刻时还要充分考虑到竹有节中空,可以因势利导,竹须可成胡须、眉毛、帽饰,竹肉之纹理也成天然美妙之装饰并加强肌理,竹茎之色泽可作点缀用;树根的枝杈多变,表面的裂痕节疤,若能以妙手修饰,展现的效果非人工可比。
比较了那么多根雕与木雕的“似”与“不似”之处。一言以蔽之,根雕和木雕的区别,一块木头,需经过雕琢,才能使本身的价值成为木雕价值的一部分,而一块奇特的树根,它的被发现本身就是价值。
835 次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