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勇:《崖柏文化》概念诠释
何为“文化”?古圣先贤,当今学者哲人,各抒己见。经年积淀,趋于统识。
文化,源于人类在历史发展长河中所创造的所有实践成果积累。
在社会创造、实践、积累中可传承和持续衍生发展,并得到一个民族、族群、国家及特定区域集体认同的所有包括生活方式,民俗民风、文字、语言、服装、民居等等,都属文化的范畴。人们一般称之为“民族文化”。
从全人类的角度,不分国度、民族、区域所创造的社会实践成果,得到全人类相互认同的文学、艺术、语言、政治、经济、宗教、军事、科技成果、民俗民风、生存方式等等,都是“文化”的概念范畴。
文化是以动态的,从物质到精神层面的全方位活态存在,它既有纵向的继承,又有横向的交融和互渗。各种文化动态间,既有相对独立的特质,又有不期而遇的相同共性。
因此,文化所呈现出的精神层面传承基因,就成了塑造各民族文化特质的核心。文化学者余秋雨认为:“文化,是一种包含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的生态共同体。它通过积累和引导,创造集体人格”。
各种文化形态间,并没有高低贵贱之别,而只有进程时序的交叉结点不同。
被称为“集体人格”的文化,被赋予“人类文明”的标识。联合国《自然宪章》说:“文明根源于自然,它塑造了人类的文化,并影响了所有的艺术和科学的成就;与自然协调一致的人类生活将赋予人类在开发创造力和体息、娱乐方面的最佳机遇”。
那么,崖柏又是以怎样的态势跻身文化之列?
通过4月10日山西省昔阳县孔氏乡马䩞岩村的调研,《崖柏文化》的概念,确切无疑成立。
马䩞岩村建村于明末清初的400多年历史中,勇敢勤劳的村民,与崖柏这一物种相关联的生存、生活活动一直伴随至今。最初的采柏活动,是从采集五灵脂做中药材;然后是崖柏熬油照明;以及在各种祭祀活动中的用场佐证了马䩞岩村村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活动中,与崖柏结下的不解之缘。正如联合国《自然宪章》中所言:“文明根源于自然,它塑造了人类的文明”。
中国当代根雕的发展史,是离不开“崖柏”这一特定词语的。根雕艺术可用材质种类很多。但是,崖柏材质之优,自然造型之奇特,材质所散发的沁人心脾香气,是继黄南黄花梨后的另一种根雕优质材料。
崖柏根雕作品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的发现,被业内颇具实力的艺术家创作出的一批崖柏根雕艺术作品,在各类展览中的华丽亮相,一鸣惊人,崖柏材质根雕真成了“久藏深山人未识,一朝展容惊朝野”的珍贵根雕材质。
出自山西、河北两省交界处的马䩞岩村的崖柏根材,迅速窜红根雕界。马䩞岩这个深藏于太行山脉褶皱中的小山村,从八十年代初期,就成了寻柏人趋之若鹜的出崖柏“圣地”。走过那条崎岖不平,鹅卵石遍河滩山路的人,成千上万,绝非夸张。有些人,言为寻柏,往返不下上千次!
马䩞岩村因崖柏而扬名,大江南北,长城内外的爱柏人,都将这个小山村视为《崖柏文化》的最初发源地,并非虚言妄语。文化是以动态的传播、扩展为常态的,后来与马䩞岩村紧邻的河北嶂石岩也成了采崖柏的区域,其采柏的绝活技术,也都是马䩞岩采柏人传授并带动起来的。崖柏文化、崖柏根雕、文玩热的“旺火”,一卷成窜遍各地产柏区的山东、河南、三峡、秦岭山脉,以至于西藏的圣山。
因此,山西晋阳县的马䩞岩村,做为崖柏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是当之无愧的。
自然资源决定了文化的起源,影响了人类的文明,这是毋庸置疑的。下一个崖柏文化的发源地在哪里?我们期待着《非遗联盟·根雕与崖柏文化专委会》的调研结论。
——刘勇!
1,133 次浏览